蘇軾詩云: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”如果我們也依同樣的思維讀《朱惠民集》:從詩歌論,朱惠民是詩人;從楹聯(lián)論,朱惠民是聯(lián)家;從書法論,朱惠民是書法家;從著術論,朱惠民是學者。兼此四者,而皆取得一定成就的人,在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界是不多見的。
1 詩人
打開《得句廬詩存》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律詩,第一首就是《吊獻王陵》,深沉渾厚,開篇即有先聲奪人之感。詩云:
凄風荒冢自低吟,求是名儒說到今。萬卷書收秦帝火,一抔土狀漢家心。千秋俊賞光如玉,幾代高聲重似金。白卷英雄何處去,茫茫天地雪沉沉。
全詩用典極富而立意亦高。“求是”用《漢書》典,在《孝景十三王傳》中,班固評價獻王云:“……(劉)德,以孝景前二年立。修學好古,實事求是。” “秦帝火”用秦始皇焚書坑儒典�!耙粧g土”指獻王陵墓,借用唐·駱賓王·《代徐敬業(yè)討武曌檄》中語:“一抔之土未乾,六尺之孤何托? ”“白卷英雄”用文革張鐵生考試交白卷而成為英雄的舊事。用典絕非浪下,宗旨在歌頌獻王重教興文,可謂切人切事。漢初之時,典籍湮缺,于是劉德搜羅舊籍,“于灰盡之余纂亡散篇卷,僅而復存”。所得書皆古文及先秦舊書,價值較高;得書之多,亦可與漢官家藏書相等。獻王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。
律詩尤其重視詩的對仗句,即重視頷聯(lián)和頸聯(lián)。如《謁南漢忱先生祠》詩,頷聯(lián)云:“新學乍興知棄取,良材廣育出低微”。棄取、低微二詞頗見推敲功夫。其細致處當是教師出身的人才能道出,令人慢慢體味。又如《步湖南姚家鈞先生七十抒懷原韻兼為祝嘏》頷聯(lián)云:“去日如窺過隙馬,雄心猶奮絕塵蹄”。上聯(lián)寫時光易逝,用“白駒過隙”的成語;下聯(lián)寫烈士暮年,雄心不已,用“一騎絕塵”成語。好詩正如好茶,只有細細品讀,才能體味作者用心。
朱惠民先生的律詩另有清新俊逸的一面,其《游石門滴翠亭》詩云:
小山孤秀碧泠泠,牽手扶肩上翠亭。氣爽一宵飛細雨,神怡四面轉雕屏�;ㄏP繞春潮綠,柳浪高低瀑布青。隔水樓臺聲斷續(xù),誰吹蕭管給誰聽。
用“氣爽一宵飛細雨”寫“滴”;“花溪盤繞春潮綠”是以紅繞綠,“柳浪高低瀑布青”是以綠染白;都是寫“翠”。這樣照應滴翠亭,是好寫法,大作手。至于收句,更留不盡之意。
朱惠民先生稱“今人要詠今人句”。這是倡導現(xiàn)實主義詩風,最為難能可貴。嘗有詩《年前問苦》,寫去農(nóng)村訪貧問苦送溫暖,這一類題材在現(xiàn)代詩歌中誠不多見。詩云:
院落空空掩柵欄,茅廬半閉夕暉寒。來探靜似人煙絕,入訪傷為形影單。一炕一鍋加一碗,三冬三夏強三餐。為官我愧談勤政,小富叢中有大難。
朱惠民先生當過獻縣副縣長,也算一縣的父母官。他知道勤政是遠遠不夠的,更重要的是要領導農(nóng)民脫貧致富;讓大多數(shù)農(nóng)民富裕起來也還是不夠,因為“小富叢中有大難”。讓所有的人都富裕起來,才是目標。——這是當官的境界。做人有境界,做詩即有境界�,F(xiàn)在當官者喜歡附庸風雅,寫幾句“烏紗體”的詩,多數(shù)是不忍卒讀。
杜甫白居易陸游范成大以后,詩歌的唐風宋韻少了,詩歌的現(xiàn)實主義也幾同絕響。如有,此詩即是。
他的《舊居》一詩,是1996年所作,寫三十一年前事,和上詩的風格相類。其中頸聯(lián)云“四壁糊來皆報紙,一年新處只桃符�!弊x來饒有趣味。
和律詩相比,朱惠民先生的絕句寫得更多,種類亦多。我比較喜歡他的農(nóng)村田園類詩,寫出了新意。其中有一些具有南宋范成大、楊萬里一類的風格。例如《農(nóng)村即景》詩云:
細雨如毛散作煙,迷蒙春翠濕衣衫。插秧天氣農(nóng)家樂,黃犬隨人也下田。
《小亭秋色》詩云:
枸杞千排紅瑪瑙,葡萄一架綠珍珠。小亭生意連云物,天外飛來野鵓鴣。
《東村公路橋涵建成》則充滿了現(xiàn)代氣息,詩云:
金橋銀路喜新修,了卻東村一段愁。駕駛出鄉(xiāng)關天地闊,買船載貨下瓊州。
獻縣是小棗之鄉(xiāng),為家鄉(xiāng)做名片,用詩歌寫家鄉(xiāng)特色是詩人的義務。例如《為宅前老棗樹寫照》,詩云:
宅前老棗耐枯寒,一度春秋一道瘢。花到香時梅也遜,雪中猶可作梅看。
將棗香與梅香相比是一奇,又將棗枝與梅枝相比是二奇,雪中的棗樹和雪中的梅樹,你能分清嗎?設想之奇頗令人佩服。
另有《花時過棗鄉(xiāng)》,寫蜜蜂釀蜜饒有趣味,
炊煙裊裊樹蔥蔥,百里清香獻縣東。林下不聞人語響,嚶嚶蜂陣過低空。
農(nóng)村并不都是田園牧歌式的生活,這當然需要呼吁詩歌的現(xiàn)實主義。作者有《災區(qū)特寫五首》和《救災雜詠八首》,寫農(nóng)村水災下的生活,這些在中國詩歌史上是比較少見的。其《西村橋所見》云:
夷平村落一房無,左近墳高尚可廬。素日婦孺多畏鬼,而今人與鬼同居。
而《斷橋》是寫救災的,詩云:
滯運災糧心欲焦,災民隔岸起喧囂。一虹遠自滄州落,滾滾車流過斷橋。
朱惠民的詩作,于絕句律詩外,尚有古風,也頗有功力。就不一一例舉了。
2 聯(lián)家
作為聯(lián)家,朱惠民有二項成績是足以驕人的。第一項,1989年《得句廬聯(lián)存》一書于北京寶文堂出版。常江先生認為“這是半個世紀以來第一部個人楹聯(lián)專輯”,并以“妙不可言”四字冠題。這是因為這個專輯是起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。到了2009年,中國楹聯(lián)出版社出版《百家聯(lián)稿》,楹聯(lián)界已經(jīng)是百花齊放的春天了。第二項,朱惠民的一副楹聯(lián)“政聲人去后,民意閑談時”,在深圳“寶安杯”廉政公益廣告大賽中獲銀獎后,得到媒體、網(wǎng)絡、官員、民眾的廣泛認同,而近30年經(jīng)久不衰。這在當代楹聯(lián)中是極為罕見的,甚至是唯一的。(更戲劇性的是,此聯(lián)朱惠民并未投稿,而是被西安xx投稿,得獎公示時xx又被舉報剽竊,終于最后澄清,水落石出。)
朱惠民的對聯(lián)往往是和聯(lián)話一起的。這在體例上是一個創(chuàng)新。例如“政聲人去后”一聯(lián)。聯(lián)云:
一官在任,辭多溢美,蓋懼其勢而討其好也。及其卸任,是非功過,始能得直。人去之后有政聲,是真賢也。在任欲知得失,問于左右莫如聞于民眾,正襟危坐莫如茶飯閑談,不經(jīng)意之言始為真言。故吾嘗有聯(lián)曰:
政聲人去后;
民意閑談時。
聯(lián)前小文,半文半白,洋洋灑灑,似序非序,其實是這一副對聯(lián)很好的注釋。此聯(lián)創(chuàng)作背景是:1985年3月,獻縣縣委書記吳野渡調(diào)任滄州行署副專員,在任時頗有政聲。朱惠民治一方小印相贈,所題邊款即為此聯(lián)。
2003年11月24日,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作《之江新語》,文中將“民意閑談時”改為“民意閑談中”。全文曰:
政聲人去后,民意閑談中
領導干部要想真正在群眾心目中留下一點“影”、留下一點“聲”、留下一點印象,就要精心謀事、潛心干事,努力為人民多作貢獻,而絕不能靠作秀、取寵、討巧,博取一些廉價的掌聲。
領導干部要有強烈的事業(yè)心和責任感。黨和人民把我們放在這個崗位上,這是對我們的信任,是賦予我們的責任,是給我們?yōu)辄h分憂、為國效力、為民盡責的機會�!罢暼巳ズ�,民意閑談中。”為“官”一任,就要盡到造福一方的責任,要時時刻刻為百姓謀,不能為自己個人謀。我們要堅持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的統(tǒng)一,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(yè),恪盡職守,盡心竭力,講奉獻,有作為。既要多辦一些近期能見效的大事、好事,又要著眼長遠、著眼根本,多做一些打基礎、做鋪墊的事,前人栽樹、后人乘涼的事,創(chuàng)造實實在在的業(yè)績,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。
又據(jù)中國共產(chǎn)黨新聞網(wǎng)報道:最近,河北省委書記張慶黎在接受采訪時談到為官的箴言、座右銘時說,自己一直以“政聲人去后,民意閑談時”作為座右銘,一直在提示自己告誡自己,在位的時候不求人家說多少好話,當退下來的時候,人家閑談話語、飯后茶余閑聊的時候,能夠說一句“這個人給老百姓干事,這個人還行”,就心滿意足了。
于此,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楹聯(lián)的社會作用和楹聯(lián)的教化作用。
朱惠民所創(chuàng)作對聯(lián)以短聯(lián)為主,不僅對仗工整,而且含有深刻哲理,注重境界。如自制座右銘:
平心嘗世味;
含笑看人生。
如住院臥床,感受病友之情的:
但愿同舟如同病;
只知相愛與相扶。
同病相憐容易,因為病友沒有利益沖突;同舟共濟則難,因為同事有利害沖突。共苦容易同甘難,這是令人困惑多年的難題,作者確是有感而發(fā)。而妙用成語頗值得學習。
朱惠民對聯(lián)創(chuàng)作題材豐富,如歌頌改革開放的對聯(lián):
鼓棹唱大江東去;
弄潮看滄海橫流。
“大江東去”用“大江東去,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”詞的典故;“滄海橫流”用“滄海橫流,方顯出英雄本色”詞的典故;歌頌改革開放的英雄�?梢郧宄乜闯鲎髡叩膶懽骷记�。
如寫反對全盤西化的對聯(lián),設喻巧妙而內(nèi)涵深刻,所謂淺語深致。聯(lián)云:
日出于東,怎會全盤西化;
魚生乎水,豈能到處自由。
如寫《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》的應征聯(lián):
世上少完人,偏鐘一室;
云間多孤峻,獨峙雙峰。
又如寫元代散曲大家馬致遠的一聯(lián),睹今感舊,有滄桑之感。聯(lián)云:
七百年面目全非,不復存古道西風瘦馬;
十萬里江山大變,尚容有小橋流水人家。
會館聯(lián)是楹聯(lián)之一體,清聯(lián)中佳者甚多,朱惠民先生有滄州會館大門聯(lián),用鄉(xiāng)言,小住寫會館,頗有味道。聯(lián)云:
滄地生人,相逢不盡家鄉(xiāng)話;
石門設館,小住應多故舊情。
朱惠民創(chuàng)作的一些機巧聯(lián)和諧趣聯(lián)亦能匠心獨運,兼具鞭撻之意。如:
不為左右而左右;
莫逐東西而東西。
巧妙地應用同字異義:上聯(lián)前一個左右是指親近之人,后一個左右是指掌控;下聯(lián)前一個東西指物質利益,后一個東西是指方向。
嵌名聯(lián)往往流于敷衍,為嵌名而嵌名。若能切人切事而不能移,兼能言簡意賅當然就是佳聯(lián)。
如贈浙江女詩人莊月,聯(lián)云:
詩人敲句山莊靜;
秋水寧波海月生。
比起詩歌來,對聯(lián)可以說是實至名歸�;菝裣壬侵袊郝�(lián)學會第三、四屆理事,河北省楹聯(lián)學會副會長。
3 書法家
朱惠民的書法成就可從兩方面分析:其一是書法。朱惠民的書法,楷書、行書、篆書、隸書、草書五體俱佳,這很難得。其中以行楷、行書、行草水平最高。其二是追求聯(lián)墨雙馨,詩書雙佳。這是他的特色。自作自書在明清本是文人韻事;尤其是狀元聯(lián)墨,更蔚為大觀。在當代,聯(lián)家不知書,書家不會聯(lián),成為常態(tài)。朱惠民是聯(lián)墨雙修的,而且成就很高。
朱惠民的書法,按大類說,可分為書法,篆刻,刻字三類。篆刻,刻字代表作品均收于《朱惠民書畫篆刻作品選》中。篆刻作品應邀參加全國印社篆刻藝術作品邀請展,入選《中國當代印壇大觀》等等�?套肿髌吩�(jīng)獲全國第四屆刻字藝術全國獎,第二屆全國“汾酒杯”電視書法大賽中獲銅獎等等。
其刻字作品僅收二幅:一幅是“海日”,另一幅是“重重疊疊”。這些作品將傳統(tǒng)和現(xiàn)代相結合,使作品兼具立體化、詩意化的特點,讀來津津有味。
“海日”是彩色刻字作品,取唐朝王灣的《次北固山下》詩句“海日生殘夜,江春入舊年”的詩意,而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當殘夜將退未退之時,曙光初起,一輪朝日剛從海上升起;卻還未到“云霞出海曙”時。這時間的拿捏稱得上爐火純青。其色彩的搭配,藍色、白色、黃色、紅色的象征意義都確到好處。
“重重疊疊”曾經(jīng)獲全國獎,陳列于曲阜孔子學院刻字藝術陳列室。此作不僅重重疊疊四字立體化。所選宋代蘇軾詩《花影》,用行草書寫,瀟灑豪邁�?芍^詩墨兩宜。蘇詩曰:“重重疊疊上瑤臺,幾度呼童掃不開。剛被太陽收拾去,又教明月送將來�!鄙杂腥焙兜氖牵艾幣_”誤作“樓臺”。
朱惠民楷書宗魏碑,學《元懷墓志》,得其平正大方。而所書茂實剛勁,又參以行書蕭散筆意,其實已經(jīng)走融帖入碑路子。代表作品是《唐人五絕百首之二》冊頁,當屬于行楷。而且書法是愈往后愈好。其中之《劉禹錫·秋風引》、《令狐楚·從軍行》、《張起·春情》允稱佳構。此類書法暗合趙孟頫書法追求“平正”,或亦受趙書小楷的影響。
行書學于右任,所得尤多。行書作品“笑擲烏紗存傲骨,濃研紫墨寫狂瀾”,可謂聯(lián)墨雙佳。此書意度蕭閑而筆法凝重,學于右任又與于右任不同。現(xiàn)收藏于江蘇鹽城施耐庵紀念館。類似的還有行書《得句廬書齋聯(lián)》沖淡肅穆,有大家氣象。此類作品還有《秋夜敲詩聯(lián)》“露滴夜敲詩句冷,窗虛月到畫堂多”。
于右任的書法特點是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書和隸書的筆意。朱惠民學于右任而又近于右任書法的作品,首推“語道造沖穆,治經(jīng)交圣賢”。這是意臨于右任先生的聯(lián)語。另外還有行書《九十壽年》,也是自作聯(lián)。聯(lián)曰:“功業(yè)大成,八旬猶健;地天不老,百歲可期”。
篆書學石鼓文。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,開小篆之先河,為習篆書者必學。其集石鼓文字為五言聯(lián)“異禽鳴古樹,碩鯉游深淵”,學習吳昌碩而另有追求,潤干燥相間,于溫厚華滋中,時有蕭散。同樣地,有集石鼓文四言聯(lián)“古原奔鹿,高柳鳴禽”。
隸書學《曹全碑》,有隸書《秋原眺遠》,詩好墨秀。但也有不走秀麗而入謹嚴一路的隸書,例如《紀曉嵐祠堂聯(lián)》。
其實,我更欣賞朱惠民任意揮灑的作品。這一類作品也可分為二種。其一是行草書,所作既多,水平亦高,代表了朱惠民書法的最高水平。典型作品如所書趙孟頫天冠山詩,行云流水,縱橫排闔,揮灑恣肆,筆凝大氣,直入古人藩籬。
其二是在傳統(tǒng)基礎上求新求異的作品,當首推行書《殘荷》。不姿不媚、灑灑落落;拙而不濁,巧而不淺,深得傅山“四寧四毋”宗旨。至于《重陽節(jié)老干部書展兼和馬少昌老師原韻》,那是另一種風格。作品是那樣雄放恣肆,那樣桀驁不馴;有時如森嚴劍戟,有時一笑莞爾;這里有真性情,真?zhèn)€性。這是詩書合璧的好作品。
4 學者
朱惠民在學術上的成就也分三方面:金石學,詩學,楹聯(lián)學。
金石學是指對金石進行搜羅、考證和編輯。金石學的研究起于宋,著名研究家有歐陽修與趙明誠。歐陽修撰有《集古錄》10卷,收集歷代石刻跋尾400馀篇。為中國現(xiàn)存最早研究石刻文字的專書。趙明誠是李清照的夫婿,其所藏商周彝器及漢唐石刻甚富,編成《金石錄》30卷。李清照有《金石錄后序》。
搜羅金石頗富的還有天一閣。天一閣在浙江寧波,是國內(nèi)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藏書樓之一,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。天一閣的主人名叫范欽,明嘉靖十一年進士。清代學者全祖望曾登天一閣,稱 “天一閣石刻之富不減歐、趙,而未有碑目傳諸世”,于是作《天一閣碑目記》。可惜這部碑目早已失傳。
《朱惠民集》第7卷載有《獻縣墓志銘鉤沉》,搜羅從漢、晉,歷經(jīng)南北朝、隋、唐、宋遼金、明、清直至民國計109篇,另有墓碑10篇,蔚為大觀�?甲C、�?�,費心費力,下這種水磨功夫的人是不多見的。
《朱惠民集》第5卷載有《雋思妙語,——紀曉嵐瑣聞》、《紀曉嵐聯(lián)語尋蹤》,這是研究紀曉嵐對聯(lián)作品最早的著述。對聯(lián)壇人物作專題研究,這也是最早的開創(chuàng)性的工作。
《朱惠民集》第6卷載有《劉書年秋吟百首校注譯白》和《悲壯千秋——古今絕命辭臨終詩選》。對絕命辭的發(fā)掘、搜羅、編輯在詩歌的研究上大約也是絕無僅有的。
再回頭細細品讀朱惠民的詩、聯(lián)、書法,我們會從作品中讀出濃濃的書卷氣,沒有浮躁,沒有媚俗,沒有銅臭,只有清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