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中國對聯(lián)網(wǎng)首頁其他對聯(lián)張興貴:聯(lián)說周朝

張興貴:聯(lián)說周朝

2018-12-08 22:57:31張興貴江蘇省楹聯(lián)研究會 0條評論

   周朝(前1046年—前256年)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第三個王朝,為“華夏”一詞的創(chuàng)造者與最初指代,共傳30代37王,共計約791年!洞呵镒髠髡x》:“中國有禮儀之大,故稱夏;有服章之美,謂之華!

  周朝分為“西周”(前11世紀中期-前771年)與“東周”(前770年-前256年)兩個時期。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(fā)創(chuàng)建,定都鎬京(宗周)(今陜西西安西南),成王五年營建都城洛邑(成周)(今河南洛陽);東周從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東遷定都雒邑(成周)開始,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周。其中東周時期又稱“春秋戰(zhàn)國”,以韓、趙、魏聯(lián)手打敗執(zhí)政的智氏家族,三家分晉為分水嶺,分為“春秋”及“戰(zhàn)國”兩部分。

  在滅商之前,周部落源自華夏(漢)民族,因為遭到戎、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擾,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父(亶dan)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(今陜西岐山縣東北)下的平原定居下來。生活于渭河流域(陜西關中地區(qū)),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(nóng)神的“后稷”,《說文》云“黃帝居姬水,以姬為氏,周人嗣其姓”,語言為上古漢語,文字上仍采用古漢字,在民間記事仍以龜骨和牛骨刻字記事為主,王室則以新興的錦帛等記事為主。周朝行分封制(封邦建國),周王為“天下共主”。

聯(lián)曰:

 約八百年傳脈,西東各有都,郁郁乎文,先是分封歸一統(tǒng);

 并諸多族立邦,華夏同尋祖,煌煌也古,后來割據(jù)起七雄。

一、文王奠基

  周人的先祖是帝嚳,商朝時屬于一個普通的部落,到了古公亶父時,周部落已頗具規(guī)模。亶父之后,其子季歷繼位,國力進一步強大,商朝想盡辦法終于將季歷誅殺,商周矛盾加劇。季歷之子姬昌繼位后,表面臣服于商,但依然令商朝不放心,將其囚禁于羑里,并殺姬昌之子,烹作肉湯,令其喝下。后來,周人想方設法賄賂紂王,放回了姬昌。公元前1048年姬昌稱王,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。文王在位期間,“克明德慎罰”,禮賢下士,廣羅人才,使得“天下三分,其二歸周”,周朝取代商朝,已經(jīng)不可阻擋。

聯(lián)曰:

  于商懷父子雙亡之恨,明德以興邦,禮賢下士行王道;

  拓土有風流獨領之謀,帥兵而克敵,尚武崇文奠國基。


二、文王演卦

  相傳在上古時,伏羲氏創(chuàng)造先天八卦),經(jīng)過文王的悉心鉆研,將其規(guī)范化、條理化,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,有了卦辭、爻辭,人稱《周易》。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(shù)字,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,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(xiàn)象,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(shù)字,具有以少示多,以簡示繁,充滿變化的特點。為《周易》后來成為中國的“大道之源”奠定了哲學基礎。 

聯(lián)曰:

  畢力而推卦象,予世有辭,像數(shù)相偕成哲學;

  由心以啟人文,示繁從簡,陰陽互補釋玄機。


三、姜尚助周

  姜尚即是姜子牙(前1156——前1017年)中國著名歷史人物,商末周初人。姜姓,呂氏,名尚,一名望,字子牙,或單呼牙,別號飛熊,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呂,故以呂為氏,也稱呂尚。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,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,被封為“太師”(武官名),稱“太公望”,俗稱太公,被周武王尊為“師尚父” 。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, 是周文王傾商,武王克紂的首席智囊、最高軍事統(tǒng)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,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、軍事家與政治家。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,儒、法、兵、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,被尊為“百家宗師”。

 聯(lián)曰:

  原是釣魚翁,得遇知音,兩代興周封主帥;

  終成開國將,傳承戰(zhàn)略,百家立派奉宗師。


四、武王伐紂

  周武王九年(前1047年,根據(jù)斷代工程推斷時間,下同),姬發(fā)先在畢地祭祀姬昌,然后前往東方舉行閱兵,到達盟津(今河南孟津)。周武王十一年(前1045年),帝辛殺王叔比干,囚兄長箕子,大師疵、少師彊抱著他們的樂器去投奔周。這時武王姬發(fā)發(fā)覺攻打商的時機即將到來,向所有的諸侯宣告說:“殷犯下大罪,不可不合力討伐! 因而遵循文王的遺志,率領大軍渡過盟津,作《太誓》礪戰(zhàn),周武王十二年(前1044年)二月甲子日的凌晨,姬發(fā)一早就趕到商別都朝歌郊外的牧野(今河南淇縣西南)舉行誓師。在牧野之戰(zhàn)中,周朝軍隊一舉擊敗商紂,取而代之,天下盡歸于周。

聯(lián)曰:

  深諳得道得天下,發(fā)太誓之文,王師討伐全憑勇;

  獨善謀兵謀戰(zhàn)前,渡盟津之水,牧野輸贏各有因。


五、周公吐哺

  周公姓姬名旦,是周文王第四子,武王的弟弟,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,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,并制作禮樂,天下大治。因其采邑在周,爵為上公,故稱周公。 前1043年,周武王歿,子誦即位,是為周成王,由周公旦輔政。 為了治理周朝,一沐三捉發(fā),一飯三吐哺,這就是有名的“握發(fā)吐哺”之典故,后來曹操慨嘆:“周公吐哺天下歸心”之言就源于此。在輔佐成王期間,周公制定了嚴格的禮樂制度,這就是后來被孔子敬仰不已的“周禮” 。成王親政以后,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魯,伯禽赴魯之前,周公寫下了《誡伯禽書》,這就是中國有文字可靠的第一部《家訓》。

聯(lián)曰:

  握發(fā)兼而吐哺,臣心盡在忠,輔弼王朝崇禮樂;

  養(yǎng)兒務以思賢,家誡遐傳德,修齊正道著身名。


六、成康之治

  周成王與周康王(前1044——前982年),前后延續(xù)了50多年,特別是前1042年至公元前996年的四十六年間,天下安寧,刑錯四十馀年不用,開創(chuàng)“四十年刑措不用”的“成康之治”,為周朝打下延續(xù)八百多年的堅實基礎。這就是歷史上的“成康之治”

聯(lián)曰:

 繼文武遺風,父子相承,四旬執(zhí)政無刑法;

 開國家盛世,吏民同樂,九域歸心頌圣恩。


七、召公德政

  召公,又稱召伯、召康公、召公奭,西周宗室 、大臣,姬姓,名奭,與周武王、周公旦同輩。周武王死后,周成王繼位,召公擔任太保,與周公旦等共同輔佐周成王。 并與周公旦分陜而治,陜地以西姬奭主管;陜地以東周公旦主管。召公治政很得百姓擁護,曾在棠梨樹下判斷案件、處理政事,從侯伯到庶民都得安置,無人失職!对娊(jīng)·召南》作有《甘棠》一篇,稱頌此事。周成王死后,姬奭再度輔佐周康王,“成康之治”,召公功不可沒。

聯(lián)曰:

 齊名唯有周公,分陜而居,國事勞心懷遠慮;

 輔政豈無隆望,恤民以治,詩經(jīng)載譽賦甘棠。


八、國人暴動

  周王朝的統(tǒng)治在周穆王時期達到頂峰,自古盛極而衰,而到了周厲王時期,虐政當涂,民不得言,召穆公認為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”,一旦決口就無法收拾。他主張廣開言路,讓上至公卿大夫,下至百工庶人的各種人士都有發(fā)表意見的機會。 厲王充耳不聞,一意孤行。不到三年,廣大國人實在無法忍受下去了,公元前841年,國人大規(guī)模暴動,厲王被迫出逃到彘(山西霍州)。太子靜藏在召穆公家中,國人聞而圍之,召公以自己的兒子代之,太子得以脫險。周厲王逃亡在彘,史稱“彘之亂”。

聯(lián)曰:

  前車之轍有痕,誰肯鑒乎?輪回以現(xiàn)周期律;

  苛政之君無忌,民難防也,奔涌而來暴動潮。


九、周召共和

  國人暴動攻入王宮,周厲王逃跑,政權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(zhí)掌,稱為共和。共和元年,即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。共和行政是中國歷史,尤其是編年史上的一件大事。正是從共和行政開始,中國的歷史有了確切的紀年,從此一直到今天,千百年來不曾間斷,是中國歷史得以保證延續(xù)性的重要開端。

聯(lián)曰:

  兩公議共和,計屬權宜,紀年有史新規(guī)立;

  百姓期長泰,心憂國破,傳代無聲故事多。


十、春秋五霸

  從周平王開始,周朝進入東周時代, 春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,止于公元前476年(周敬王四十四年),戰(zhàn)國前夕,總共295年。這一時期,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齊桓公、宋襄公、晉文公、秦穆公、楚莊王相繼稱霸,歷史上把他們稱為“春秋五霸”。

聯(lián)曰:

 周室已成虛,空有長鞭,馬躍車勞難得力;

 霸王紛拓土,孤行己意,你贏我敗盡勾心。


十一、戰(zhàn)國七雄

經(jīng)過春秋時期激烈的爭霸戰(zhàn)爭,到前475年,周朝主要的諸侯國有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、秦等七國,歷史上稱之為“戰(zhàn)國七雄”。 這七個國家,你爭我奪,持續(xù)了200多年, 公元前256年,秦破洛邑,殺周赧王,東周滅亡。

聯(lián)曰:

    弱肉終成強者食,群雄并起興兵,將帥裹尸民泣血;

    秦王獨掌政之權,六國相隨喪土,江山失色鼎驚魂。


十二、百家爭鳴

  春秋戰(zhàn)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、群星閃爍的時代。這一時期出現(xiàn)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,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,在中國思想發(fā)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據(jù)《漢書· 藝文志》的記載,數(shù)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,4324篇著作。其后的《隋書·經(jīng)籍志》、《四庫全書總目》等書則記載“諸子百家”實有上千家。但流傳較廣、影響較大、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。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(fā)展成學派。這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,成就了世界思想史的輝煌。

 聯(lián)曰:

  群賢各屬一家,遑論道耶、儒耶、墨耶,奇葩奪目文生韻;

  諸子同昌百代,最宜思也、學也、繼也,哲理陶情史沐風。


十三、禮樂興廢

 周代制定了完整的道德規(guī)范制度,這就是后人稱頌的周代禮儀制度,可以歸納為禮和樂兩個部分。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(guī)范,最終形成等級制度。樂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禮的等級制度,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。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礎和前提,后者是制度運行的形式和保障。禮樂制度由周公首先倡導推行,到了戰(zhàn)國后期逐漸崩潰。但周朝禮樂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特別深遠。

聯(lián)曰:

  先賢教化立常規(guī),禮也由心,樂也怡情,君主曾思唯尚者;

  后嗣追尋成雅事,官兮克己,民兮聞道,圣人亦說欲從之。


十四、國野制度

  周滅商后,在大分封的過程中,對地方實行軍事統(tǒng)治。為了區(qū)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、統(tǒng)治者與被統(tǒng)治者,周王朝對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統(tǒng)治政策和剝削方法。"國野制"就是這種統(tǒng)治方法的體現(xiàn)。都城郭以內(nèi)稱“國中”,距城百里之內(nèi)稱“郊”,“郊”以外稱“野”。一般說,“國”包括都城中及四郊之地,其居民稱“國人”!耙啊钡木用穹Q“野人”,或成“氓”、“野民”。國人與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,前者是統(tǒng)治者,后者是被統(tǒng)治者,政治待遇有著天壤之別。國與野的對立,是西周時期階級矛盾的具體體現(xiàn),也是西周奴隸制度的一個特點。

 聯(lián)曰:

  本是地分遐邇,屬國屬君,溥天沃野原無異;

  乃教人有尊卑,勞心勞力,率土生民已不同。


十五、鐵器助農(nóng)

  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青銅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,牛耕鐵器成為田間勞作的主要方式,極大地推動了農(nóng)業(yè)的發(fā)展,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確立與井田制的瓦解,為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(fā)展地奠定了堅實基礎,影響深遠。

聯(lián)曰:

    鐵器漸成農(nóng)器,庇國運昌隆,朝野籌謀多善策;

    菜花相伴稻花,滋民生富庶,春秋稼穡少閑田。

猜您喜歡

評論區(qū)

猜您喜歡的對聯(lián)及詩文:

周朝張興貴

對聯(lián)分類

對聯(lián)知識

熱門對聯(lián)

精彩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