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鐘源流考略

2018-06-09 23:25:49劉鋒傅大士導讀對聯(lián)雜志 0條評論

 一、擊缽詩的緣起


    讀明·蔣一葵著《堯山堂外紀·卷十四·六朝(齊)》,其中云:竟陵王字云英,武帝第二子,嘗夜集學士,刻燭為詩,四韻者則刻一寸,以此為率。蕭文琰曰:“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,何難之有!”乃與江洪等共叩銅缽,響絕則成,詩皆可觀。


    證之以《南史·王僧儒傳》,兩者大致相同。其中載有:竟陵王子良嘗夜集學士,刻燭為詩,四韻者則刻一寸,以此為率。(蕭)文琰曰:“頓燒一寸燭,而成四韻詩,何難之有?”乃與(丘)令楷、江洪等共打銅缽立韻,響滅則詩成,皆可觀覽。


    作詩講求文思敏捷,詩人亦以此自傲。于是有了作詩限時,并相互比賽。限時是以一寸之燭燒盡,而“共叩銅缽”,作為標準。這樣,后來“擊缽詩”以及“刻燭聯(lián)吟”“擊缽催詩”蔚然成風,經唐宋至清末,代代相傳,不絕于史。


    論才思敏捷,中國文學史上有曹植和溫庭筠。在南朝·齊之前,有曹植的七步成詩。據(jù)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(魏)文帝(曹丕)嘗令東阿王(曹植)七步中作詩,不成者行大法;(曹植)應聲便為詩曰:‘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為汁;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;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’帝深有慚色!


    在唐朝,溫庭筠才思敏捷,有“溫八叉”之稱。兩手相拱為叉。據(jù)五代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四:溫庭筠“與李商隱齊名,時號溫李,才思艷麗,工于小賦。每入試,押官韻作賦,凡八叉手而八韻成。”



    二、擊缽詩的傳承


    1、唐代的擊缽詩


    唐代是否存在刻燭擊銅缽作詩?雖然有,但記載不多。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其詩題曾經提到。詩題云:揚州春夜,李端公益、張侍御登、段侍御平路(一作仲)、密縣李少府畼、秘書張正字復元,同會于水館。對酒聯(lián)句,追刻燭擊銅缽故事,遲輒舉觥以飲之。逮夜艾群公沾醉,紛然就枕。余偶獨醒,因題詩于段君枕上以志其事。“寂寂獨看金燼落,紛紛只見玉山頹。自羞不是高陽侶,一夜星星(一作惺惺)騎馬回!弊⒁猓皩坡(lián)句,追刻燭擊銅缽故事,遲輒舉觥以飲之。”不僅要作詩,而且是“聯(lián)句”;不僅要限時,過時還要罰酒。


    2、宋代的擊缽詩


    有宋一代,刻燭擊銅缽作詩是流傳有緒的。首先是宋初的楊億,以后是徐積、王之道,南宋的朱翌、曾協(xié)等。


  楊億(九七四———一零二零),字大年,建州浦城(今福建浦城縣)人。北宋文學家,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。在《懷寄樞密王左丞》中,楊億說“銅缽聲沉斷唱酬”。全詩云:“高陪七圣從軒游,帷幄深嚴日運籌。口里雌黃歸品藻,盤中韭白想風流。珠宮地密妨趨謁,銅缽聲沉斷唱酬。獨喜修書依絳帳,時登闕里受春秋!


    楊億不僅是詩人,還是屬對高手。據(jù)《堯山堂外紀·卷四十四·宋》之【寇準】條下載:寇萊公在中書,戲云:“水底日為天上日,”未有對者,楊大年云:“眼中人是面前人。”一坐以為的對。


    徐積(一零二八———一一零三)字仲車,楚州山陽(今江蘇淮安)人,宋·治平四年(一零六七)進士。官揚州司戶參軍等。賜謚節(jié)孝處士。有《節(jié)孝集》。其《菊花》詩云:“為汝花中開最孤,詩翁何惜屢提壺。卻應有意酬青眼,渾似傾心向白須。擊銅缽時吟更好,擲金錢后醉相娛。楊妃只有黃裙在,且問風霜留得無。”


    王之道(一零九三———一一六九)字彥猷,安徽廬州濡須人。宋·宣和六年(一一二四)進士。為人慷慨有氣節(jié),詩亦真樸有致。其《減字木蘭花》詞云:“尊前放手。銅缽聲窮詩已就。姑射肌膚。舞罷纏頭怎得無。青腰更巧。搓粉團酥來斗妙。不敢方人。容色依稀似太真。”


    朱翌(一零九七———一一六七)字新仲,號潛山居士,舒州(今安徽潛山)人,卜居四明鄞縣(今屬浙江)。官秘書省正字、起居舍人、中書舍人。其在長篇五言古體詩《宣城書懷》中云:“·····愛閑多閉閣,因事或操觚。每捷慚銅缽,工夫體轆轤!ぁぁぁぁぁぁ


    3、明清的擊缽詩


    迄至明末清初,刻燭擊缽作詩之風猶存,而以清中期為盛。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(yè)《題西泠閨詠·四首并序》其二中云:“賣珠補屋花應滿,刻燭成篇錦不如。”


全詩是:晴樓初日照芙蕖,姑射仙人賦子虛。紫府高閑詩博士,青山遺逸女尚書。賣珠補屋花應滿,刻竹成篇錦不如。自寫洛神題小像,一簾秋水鏡湖居。


    吳偉業(yè)(一六零九———一六七二)字駿公,號梅村,江蘇太倉人。明崇禎四年(一六三一)進士,曾任翰林院編修、左庶子等職。


    清代乾嘉時期刻燭擊缽作詩之風更濃,于道光為最盛。據(jù)《晚晴簃詩匯·卷六》載:愛新覺羅·永瑢有詩記當時的擊缽吟詩活動。永瑢在《尹望山招絢春園雅集》中云:“······九州英彥蓬萊友,五十年中輩先后。擊缽哦詩詩盡成,薄罰停催金谷酒!ぁぁぁぁぁぁ


    永瑢(一七四三———一七九零),號九思主人,清乾隆皇帝第六子,封貝勒、質親王,充四庫全書玉牒館總裁、監(jiān)管欽天監(jiān)事務。工詩擅畫,兼通天算,有《九思堂集》。


    其弟愛新覺羅·永瑆(一七五二———一八二三),號鏡泉,乾隆皇帝第十一子,清朝著名書法家。他的《題近香樓》一詩也記載了擊缽吟詩之事,詩云:“雖然崇抱在銅缽,不慚通講歌銀舟。有時退食散情性,舊醅小榼相綢繆。”


    道光初期,刻燭擊缽作詩有了新進展,出現(xiàn)了詩社———荔香詩社;并且有了詩集———《擊缽吟偶存》。


    清道光三年癸未(一八二三),福州籍京官在北京成立荔香詩社。據(jù)《詩鐘史話》:“《停云閣詩話》所云鄉(xiāng)先達在京之擊缽吟課,當指道光初年曾元澄、楊慶琛等所組織之荔香吟社!


    楊慶琛(一七八三———一八六七)原名際春,晚號絳雪老人,侯官縣(今福州市區(qū))人。著有《絳雪山房詩集》。受業(yè)于名儒鄭光策,與林則徐、梁章鉅等同學。清嘉慶二十五年(一八二零)進士,歷任刑部河南司主事、陜西司員外郎、廣東司郎中、湖南按察使、山東布政使、光祿寺卿等。楊慶琛一生悉心治吏,為官清廉,政績顯著。


    曾元澄當是誤寫。曾元澄(一八零八———一八七四)是曾暉春五子,為道光十一年(一八三一)舉人。在最重視科名的官場,曾元澄是沒有資格組織詩社的。


    或許是曾元海之誤。曾元海是曾暉春三子。曾元海(一七九七———一八三三),道光二年(一八二二)進士,官翰林院編修、貴州鄉(xiāng)試主考官、廣西學政。但科名資格就不如楊慶琛了。論輩分,曾元海是林則徐的晚輩,楊慶琛是林則徐的同學。


    或許是曾暉春。曾暉春與林則徐是姨表兄弟,其科名資格俱在楊慶琛之上。曾暉春(一七七零———一八五三)字霽峰,號梅仙。嘉慶六年(一八零一)進士,歷任國子監(jiān)學正等。曾暉春最為驕傲的是五子登科。他于道光十五年(一八三五)親見五個兒子(元基、元炳、元海、元燮、元澄)中舉,而且其中元炳、元海、元燮又成進士。這是科舉望族,令人無比傾慕。


    《擊缽吟偶存》是曾元海所輯,有清道光十一年(一八八三)刻本,廣西省城九經堂唐玉田刻版。楊慶琛為之序:“道光甲申(一八二四)乙酉(一八二五)間,諸同志聚晤都門度歲余,閑結鬮詩社,燃蘭花香盈寸,成七截一首,捷者得三四首。晷盡繼以燭,更余為止,日可得絕句百余首,互為甲乙;蛟伖,或詠事,或詠物,皆務各抒意論,不襲膚詞。積既久,擇其可詠者錄而存之。題曰‘擊缽吟’,取銅缽催詩之義。軟紅塵中得此清課,亦晉安風雅之遺也。丁亥(一八二七)立春日,雪茮楊慶琛識!


    據(jù)楊慶琛之序“擊缽吟”其時是指一種限時、限題、限韻吟作的七言絕句!稉衾徱髋即妗范砗蟊痪帪椤稉衾徱饕患罚箨懤m(xù)有二集、三集……


    三、從偶句到詩鐘


    1、缽、鐘分流


    詩鐘起源之一是缽、鐘分流。其分流或亦在道光朝。即所謂將詩鐘,“于律絕而外,別樹一軍”。這種分流亦有兩步,第一步是作“偶句”;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光大發(fā)揚,形成獨立的“詩鐘”。


    據(jù)林鴻年《〈擊缽吟二集〉序》云:“曾少坡(元海)前輩有擊缽吟之刻,余初未見其書。歲壬辰,罷春官試,銅盤寄食。暇得從諸先達游,范亭族弟旋亦觀政農曹,約同重修風雅。始猶偶句,繼乃兼作七截!


    此序作于道光二十年庚子(一八四零)。壬辰是指道光十二年(一八三二)。注意其中云:“約同重修風雅”,“始猶偶句,繼乃兼作七截”。———可見,道光十二年(一八三二)已經作詩鐘了。


    所謂偶句是指對偶句。宋·葉適《徐道暉墓志銘》:“及沈約、謝朓,永明體出,士爭效之。初猶甚艱,或僅得一偶句,便已名世矣。”此處偶句是指律詩中含對仗的兩句———這是詩鐘發(fā)展第一步。


    截句指絕句,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形式。有人以為“截取律之半”以便入樂傳唱,各家解釋不一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、七言絕句。


   七截一語還可參見清代小說家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十九回:“只見內中有一幅雙紅箋紙,題著一首七言截句!蔽目凳菨M族鑲紅旗人,生卒年未詳。他是大學士勒保(一七三九———一八一九)的孫子,曾任過理藩院郎中。


    詩鐘在逐步發(fā)展中,各種體、格逐步完備,于是出現(xiàn)了一種“于律絕而外,別樹一軍”的獨立的詩歌體裁。———這是詩鐘發(fā)展第二步。王則修《〈東寧鐘韻〉序》云:“詩鐘之設,創(chuàng)自道署斐亭;擊缽之吟,興于京師遺老。本騷人之韻事,作游戲之文章。名公鉅卿,每藉此以為消遣;文人學士,亦即此以寄遙吟。趣味濃深與興高采烈,豈必關富貴、望功名而始作哉!所以于律絕而外,別樹一軍。或分詠,或籠紗,或蜂腰鶴膝,或鳧脛鳶肩,或鳳頂燕頷,以及燕尾;其余若魁斗,若碎錦,若四點金,若三鼎足。命題一定,各自斗角鉤心,雖僅語七言,而文成萬變。嵌字務要渾成,琢句必須工整;無一字無來歷,無一語不清新。最要典贍風華,無取白描好手。詩畸之難,斷非無點墨者所能登峰造極也!


    所謂“詩鐘之設,創(chuàng)自道署斐亭”,并不準確,僅僅局限于臺灣。斐亭是指唐景崧作臺灣巡撫時官署內的斐亭。許俊雅所撰《光復前臺灣詩鐘史話》說:“蓋光緒十三年,唐景崧來巡臺島,官署舊有斐亭,景崧按址葺而新之,自撰楹聯(lián)懸掛亭柱,公余之暇輒作文酒之會,吟詠唱和,累月不息,自是積稿甚多,臺南府太守唐之輯而刊之,題曰《澄懷園唱和集》。故論者多謂斐亭乃臺灣詩鐘之發(fā)祥地。”


    2、詩鐘之名


    據(jù)王鶴齡先生考證,詩鐘之名最早見于李嘉樂(憲之)在同治十一年(一八七二)春寫的《詩社即事柬袁子久中翰(保齡)》一詩的詩序。


    社(按:雪鴻吟社)中法限二字,作七言詩一聯(lián),字嵌每句之首曰“鳳頂”,嵌第二字曰“燕頷”,第三字曰“鳶肩”,四曰“蜂腰”,五曰“鶴膝”,六曰“鳧脛”,七曰“雁足”。又,一嵌于上句首一嵌于下句末,曰“魁斗”;或嵌上句末下句首,曰“蟬聯(lián)”。限四字拆開嵌用,不論對仗曰“碎流”,論對仗曰“碎聯(lián)”。四字分嵌兩句首尾曰“雙鉤”。二字錯落對之,如此置上句第三字,彼置下句第四之類,曰“鹿盧”;或置上句第四字,下句第三之類,曰“卷簾”。又有分詠、合詠、駢體諸目,則拈題而不限字。合詠間亦限之。構思時以寸香系縷上,綴以錢,下承盂。火焚縷斷,錢落盂響,雖佳句亦不錄。名曰“詩鐘”,都中盛行之。詩鐘起名大致與“刻燭聯(lián)吟”“擊缽催詩”相類。


    3、詩鐘溯源


    詩鐘溯源不僅可到清代中期,甚至可追溯到元明時期。那時的詩鐘還處于不自覺時期。不自覺的詩鐘是兩句詩。據(jù)明代楊慎的《升庵外集》載:李西涯,齋中偶集湘湖士人,席間以荔枝、奶酥為題,各賦五言對句二,不工者罰三爵。有嘉魚進士某句曰:“甘宜妃子笑;香入長公詩!


    又據(jù)明初葉子明《草木子》卷之四上,其中有《談藪篇》,云:“程雪樓為閩守。任滿歸。民有獻箭旗者以百數(shù)。公于內取其一聯(lián)云:


    閩中有雪方為貴;


    天下無樓如此高。


    元至正年間,程雪樓任福建道廉訪使。而《草木子》一書記元代諸事獨詳。


    其實是七言嵌字(名)聯(lián),固可看作早期詩鐘!匾氖牵@或許是中國最早的旗聯(lián)。


    4、結束語


   詩鐘的形式起源于南北朝時期的齊之“擊缽詩”。清代道光前后“缽、鐘分流”,于是形成詩鐘。


    詩鐘有兩個起源,一個是兩句詩,律詩的中間兩聯(lián),即含有對句的兩聯(lián)。另一個是嵌字聯(lián)。不自覺的詩鐘出現(xiàn)在元明時期。


    詩鐘之名首次出現(xiàn)在清代同治朝;蛴懈,需要探究。


    詩鐘鼎盛于清代道光、咸豐、同治、光緒,和清聯(lián)的鼎盛期大體一致。并一直延續(xù)到民國。 


猜您喜歡

評論區(qū)

猜您喜歡的對聯(lián)及詩文:

詩鐘源流

對聯(lián)分類

對聯(lián)知識

熱門對聯(lián)

精彩推薦